心理學任意門
31 Jul 2020
最新研究
運動員感恩:萌芽、發展與展望

— 延伸閱讀 —

陳龍弘、許詩淇(2020):〈運動員感恩:萌芽、發展與展望〉。《中華心理學刊》,62(2),129-150。

DOI:10.6129/CJP.202006_62(2).0002


感恩一詞我們常常會在日常生活中聽到,但很少人會想到原來感恩在運動員身上也能讓運動員心理更健康。近幾年,關於運動心理學的研究,除了如何讓運動員在比賽中能夠發揮更好的成績之外,也越來越注重運動員的心理健康,許多實徵研究證實運動員的幸福感與正向關係能夠對運動員有更好的幫助。陳龍弘、許詩淇(2020)的研究中,不僅帶大家回顧了感恩研究的發展,也詳細介紹了感恩如何運用在運動心理學中。

 

作者認為感恩可以用道德、正向情緒、認知、特質或傾向等多種角度來定義或者分類,因此將感恩的概念分為三類,分別為:道德情意、認知與情緒的複合體、感恩特質。而這種多元的定義與分類,也使不少學者開始編制針對不同概念的量表並且研究感恩的各種結果變項。其中最常被探討的便是感恩與幸福感的關係。Fredrickson(1998, 2001)提出了正向情緒的擴建理論,根據此理論,感恩這種正向情緒,可以消除負向情緒所造成的傷害,進而提升幸福感。因此有學者陸續開始針對感恩的介入與成效進行研究,目前較為常見的感恩介入的作法是:細數幸福與感恩拜訪。細數幸福是請研究參與者定期紀錄與列舉值得感激的事件;感恩拜訪是表達感恩的一種途徑,鼓勵個體針對生命中某位善意者,以書信方式寫出感謝他的話,然後去拜訪他,並當面讀出這封感恩信,進而引發個體的感恩體驗。以上不管是「細數幸福」或「感恩之旅」的介入型態,研究證據都顯示,感恩記錄的介入方式產生的效果不只有短時間的效果,感恩帶來的結果也能長時間的延續。

 

雖然感恩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與實證研究,但運動員感恩研究的發展一開始並不順利,最常見的兩個質疑是:感恩在運動情境中存在嗎?如果存在,那對於運動員的成績是否有提升的作用?而作者認為,雖然目前並沒有實徵的研究可以證明感恩與運動員的競技成績有明顯相關,但由於運動員長期處在高壓狀態可能造成身心失調的現象,或者導致運動員採取偏激的型態(如使用禁藥)去提升競技表現。因此,作者團隊藉由感恩研究的角度切入,試圖幫助運動員達到心理上的最適功能,意即一種「心、體、技」都相互協調配合的狀態面來對高強度的運動競技。

 

近幾年,台灣開始有學者研究運動員感恩的前因與後果,像是Chen 與 Chang(2014)研究了感恩與運動員倦怠的關係。而國外也有不少研究關於運動員感恩,例如Gabana、Steinfeldt、Wong、Chung 及 Svetina(2019)研究的感恩介入,就是透過感恩工作坊的方式,提升運動員幸福感。在調控感恩的因素方面,過去的研究者大抵可以從個別差異與人際互動兩個角度來探討。在過往研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在研究感恩時,個別差異是必須被考量在內的因素之一,原因是在進行感恩介入的時候,這些個人特質對於介入效果可能起到了一定的增益或限制效應,而過去文獻也間接支持這項推論。除了從個別差異切入之外,過去研究也從人際互動的觀點進行探討,由於在運動場域中與運動員互動最深刻的重要他人便是教練。因此,研究多以教練與運動員互動型態的角度切入。

 

感恩是正向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也被應用於各領域中,在運動心理學的感恩研究歷經十幾年,雖然有些研究進展,但作者認為仍然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因此,在文章的最後提出了四個研究的重點展望:第一個展望涉及了運動員感恩在競技運動如何具體展現;第二個展望則試圖回答運動員感恩是個人還是群體層次的疑問;第三個展望是多元方法的運用,特別建議多採用質化研究方法探索感恩的心理歷程、以及對運動員不同運動生涯或生命階段的意義;第四個展望則是可探討不同文化對運動員感恩可能有不同的影響面向。

 

雖然運動員最終目標是能夠在比賽中有最好的表現以及取得最好的成績,但如同文章提到的,運動員只有在最適心理功能的情況下才能展現最佳競技狀態,因此作者也期待能夠以正向心理學的感恩作為基礎,持續地研究正向特質對於運動員的幫助,讓運動員們能夠有更好的表現。

登入
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