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任意門
24 Aug 2018
專欄文章
顯眼的物體真的比較容易被搜尋嗎?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曾經有過要找某樣東西卻怎麼樣也找不到的經驗呢?通常我們都會認為顯眼的物體在雜亂的環境中較容易被找到,相似的物體較難以被搜尋,生物界中也有諸多類似原則的例子,像是動物們為了躲避天敵,會透過偽裝的方式躲藏於環境中。而過去許多關於視覺注意力的研究亦指出,顯眼的物體確實較容易攫取注意力。

 

  不過,中國醫藥大學神經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所李金鈴教授及其學生呂怡慧之研究發現,當個體在搜尋物體時,是否能夠偵測到目標物最重要的關鍵,並非是因為目標物相較於其他干擾物具有顯著性,或是目標物與其他干擾物具有相似性,而是目標物是否與其他干擾物產生連續性的知覺。以生物的偽裝機制為例,我們最常見的就是生物會透過顏色或擬態的方式使自身融入環境以躲避危險,儘管有些生物本身具有相當鮮豔的顏色,但只要可以利用身上的條紋或是肢體型態使自身與環境中的物體排列一致,將能夠製造出連續性的特性,使自己融入環境中而不容易被察覺。

 

  另外,街上商店招牌的形狀樣式是否具有連續性的特性,亦會影響人們在搜尋上的差異,當街上的商店招牌都採用相同大小形狀的樣式,儘管許多商家會透過用鮮艷的顏色來做區隔,仍會使人們較難以找到目標商店;反之,若各商家的招牌排列不一致,則較不會有被遮蔽的情況發生。因此,在生活的許多設計中,想要更快地被人們注意到,並非要著重在顏色或形狀與周遭不一樣,而是要避免與周遭的事物形成連續性的知覺所產生的遮蔽效果。

 

原文作者群 

呂怡慧(Yi-Hui Lu) ; 李金鈴(Li Jingling)

下載全文

登入
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